给那些正在灵性修行上有所迷惘的人。它适用于各个宗教及灵修法门。
《卡拉玛经》此经记述了佛陀对卡拉玛人的一番教诲。

当时,卡拉玛人因不知如何抉择各位宗教师所言,不辨是非,不分真假,故请示于佛,日:“我毕恭毕敬地顶礼世尊,请问世尊:有一些婆罗门和出家人来到这里,他们说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别人的 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别的出家人和婆罗门当他们来到这里时,也是说自己的法是好的,赞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别人说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我们很怀疑在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谁的法是谎言呢?”
事实上,这不仅是卡拉玛人所困惑的,也是人们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会面临的问题。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一堆的宗教敎派及灵修团体、一堆自称某某神佛转世或法力高强的大师及高僧们、一堆自称有神通能力的高人等等…
即使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了众多的查询工具,有了一生难以读尽的典籍资料,仍无法保证,在面临抉择时,作出百分百的正确判断。
那么,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当卡拉玛人徬徨著,无法决定接受什么教义时,佛陀针对这一问题宣说了《卡拉玛经》,告诉迷茫的他们,也告诉同样迷茫的我们: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以免成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识奴隶。
为此,佛陀总结了十项准则:
1、不因传说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长久以来经常被提起,就接受或相信,这种轻信的态度是缺乏大脑者的特色。
2、不因传统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些事情已形成传统就相信,人们常会模仿他人,并把这个习俗传承下去。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兔子被树上落下的果子所惊吓,因而落荒而逃,其他动物不明究里,也跟在它后面全速奔逃,它们是如此地惊吓,以致激起愈多的动物跟在兔子后面狂奔,大部份的动物因此踉跄跌倒,摔断了颈子,有的坠落悬崖而死。只因为传统,模仿他人而做的任何毕钵舍那(智慧禅)的修习,也将导致类似的结果。
3、不因谣言而轻信:不要仅因为消息已经传遍整个村落,甚至全世界,就加以相信或接受,只有愚人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谣言”,因为他们不肯运用自己的智慧。
4、不因经典记载而轻信:不要因某事在经典上有记载,就接受或相信。不要把口传的记诵教义和经典相混淆,经典易受到人为的操控,能被人类的手所创造、改良和改变,所以我们不可以轻率相信上面的每一个字。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分辨能力,以抉择那些可以用于止灭苦的文字。每个宗教教派都有所宗的经论,这些经论之间又有所差别。
5、不因逻辑推理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事正好符合逻辑推论而相信,这只是用以找出真理的方法学之一,逻辑可能因资料或方法的不正确,而导致错误。
6、不因学说推论而轻信:不要仅因某件事基于某一学说观点而言是正确的就相信。
7、不因符合常识判断而轻信:不要以为某事正好符合个人的常识判断,就相信或接受,这样仅是基于个人思考倾向所做的粗略判断,我们太喜欢这样的判断方式,以致养成习惯。夸大吹嘘的哲学家大量使用这种方式,并认为这样做是聪明的。
8、不因预设成见而轻信:不要因某事与个人预设的观念或理论相符,就予相信。个人的看法可能是错误的,或我们实验验证的方法是不正确的,这些都无法导向真理。接受与我们理论相符者,似乎是科学的方法,但事实并不一定如此,因为它的验证与实验,可能是不充分的。
9、不因说者外表而轻信:不要因为说者外表看起来可信即予相信,外表和一个人实际的内在知识不一定等同,我们常可发现外表可信的人,说著不正确或愚蠢的事。
10、不因师长所言而轻信:不要因为这一位高人或宗教大师是我们的老师就予轻信。这些“大师”之中有些更离谱,甚至会宣称或暗示自已是什么神仙或佛陀转世,以此来骗取别人的信服与认同。佛陀提出此重要一点的目的,无非在说明没有人应该成为他人知识上的奴隶,甚至包括佛陀本身。佛陀特别强调此点,也有弟子,如舍利弗,坚持这个原则的实践,他们不在听闻当下即相信佛陀的话,但经过适当地思维以及实践的验证后,他们就会相信。想想看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宗教师,给予弟子和信众学员们这个最高的自由!?
。
部份文章内容引用于 http://hi.baidu.com/bright2012/item/cc9c3b1a73f4511ee3f98645
{lang: 'zh-TW'}
Tags: cult, L Ron Hubbard, scientology, verjanso, 五级听析员, 佛教, 内观, 回教, 基督教, 大师, 天主教, 奥修, 宗教, 密宗, 山达基, 张德芬, 心灵改善, 戴尼提, 打坐, 新时代, 新纪元戴尼提, 林显宗, 杨镇嘉, 法轮功, 海洋机构, 净观, 灌顶, 火之墙, 禅修, 超能觉醒, 通灵, 邪教, 灵修, 高僧, 高灵, 黄庭禅
Posted in 宗教 Religion, 超能觉醒 | Comments (0)
在上篇文章中我提到了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生活上的大小问题就只归纳成三种。第一种是犯小人。
今天在这篇文章中我要来向大家介绍第二种,因果业障。

相信大家对这个主题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好人有好报,做坏事会有报应。其实因果业障的观念不是只有在东方才有。其实在西方人的圣经中也有提到这个概念。像是: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加拉太书 6:7。
恶人有祸了!他必遭灾难!因为要照自己手所行的受报应/ 以赛亚书 3:11。
当然,在佛教经典中到处都有关于因果业障的故事及资料。
所以因果这个道理是全球通用的。
每次当我在咨询客户帮他们解决问题时,如果他们向我提及自已是多么的委曲、多么的受害者、多么的不幸或是抱怨某某人对他们做了那些坏事时,我总是会问他们自已是不是也曾经对其它人做过同样类似的事情。而我总是能找到而且没有例外。
所谓可恨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如果用吸引力法则的角度来看,当你对某某人做了某件你不希望别人会对你做的事情时,你之后也会去吸引同样类似的事情来发明在你自已身上。
如果用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行为反作用力。这是个二元的宇宙,有正就有负,有作用力当然也会有反作用力。你对某某人做了某件坏事,而那个坏事必定反作用回到你自已身上。
当你在爱情或婚姻的这条道路上走的很坎坷时,当你在以受害者的角度在抱怨对方时,别忘了在这个反作用于你身上的任何遭遇前,必定有一个或以上从你这里发射出去的作用力。

人性本善,大家都有侧懚之心会去同情弱者。所以我们总是同情及帮助这些在健康、感情、事业及人际关系上的受害者。这也就是为什么畅销作家女王会这么受女性同胞欢迎的原因之一。因为她为那些在感情上受挫的女性抱不平 并帮助她们认清男人真正在想什么。但是当我们用比较客观的立场来看待这些在生活中各领域的受害者时,我们会发现其实是一个铜板绝对敲不响。你看到的只是事 情的一面,而另一面你郤没有看到。再者,这些受害者之所以会表现一副受害者的样子只是为了要証明他们伤的有多重而且伤害他们的人是错的,他们自已是对的。 这是人类心灵现象,当事人自已未必察觉到。
从某方面来说,人活着的最重要凭据就是得到了别人的注意 ..T.Harv Eker
当然,事业失败,感情受挫,身体生病或任何生活中的不如意都会令人感到沮丧及难过。但如果你想要快速的从中复原并重新振作起来的话,就是让自已处于主导的角色。
一昧的处在被影响的一方帮不了你任何的忙。那只会让你更陷进去而已。
这是一种心灵机制,如果你一不小心就会掉入这个陷阱里。
也才能发生.今天你要这么的难过、这么样的演一个被害者也是你自已在主导的哦。
你有没有这种经验?你试途要帮助一个失败者,但他就是老是一再犯同样的错?他/她老是找同样错的对象,他/她老是一再的犯错被开除,他/她老是无法记取教训然后一而再地尝到苦果。他们老是有他们的理由及借口,而聪明的你接受他们的合理化的程度和你的IQ成反比。
其实原因就在于果发生的更早之前他/她所种下的那个因。
说 到这里,这第二个因素讲来讲去其实就只是个人操守及品格而已。你的内在世界反映了你的外在世界。你的品格越差,就越容易种下不好的因,然后得到不好的果。 而不幸的是(虽然很残酷但我必须诚实的告诉你),因果法则的运作模式并不是因﹣果,它是因﹣果﹣果﹣果﹣﹣﹣﹣一直果下去。

虽 然我们已经进入了佛教末法时代及圣经所提的末世时期,但郤没有一个真正能够以科学的角度有效的去处理掉个人自已所犯下的因果业障。就算有也是只少数,我们 只能说那是奇蹟或幸运,那并没有办法适用于任何人。修佛之人终其一生就是要清除自已累世的因果业障,进而达到涅盘不再轮回的境界,但达成之人少之又少。这 一辈子都还来不及清完,有限的生命就结束了,下一辈子又忘了自已是谁,然后又种下新的因,同样的周期又重新再来一遍。
很幸运的,在现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也同时拥有了针对处理因果业障这个问题的完整学科及技术,希望大家都能够善用。当然,如果这些资料都帮不了你时,你可能就要劳动我带着我的精量仪器出马了:)
还在等什么,快来找我预约吧。
(本咨询主要是针对精神及心灵上的提升,不能被解释当作是医学治疗或药物治疗的建议,不能被宣称用来当成对身体的医疗,也没有做任何此类成效的宣称。如果您需要处理的是身体上的病痛,我们建议您寻求医师的医疗协助)
{lang: 'zh-TW'}
Tags: verjanso, 交友, 佛学, 佛教, 佛经, 佛陀, 作用力, 偷吃, 偷腥, 催眠, 两性, 出轨, 分手, 前世, 吸引力, 命盘, 命运, 单恋, 单身, 因果, 基督教, 报应, 外遇, 天主教, 失恋, 失败, 婚姻, 宗教, 专家, 已婚, 心理, 念经, 性, 想法, 意外, 爱人, 爱情, 恋爱, 成功, 改运, 星座, 有钱人想的和你不一样, 果报, 业报, 业障, 犯错, 男女, 男朋友, 疾病, 相处, 秘密, 精神科, 结婚, 美女, 老公, 能量, 财富, 超渡, 越轨行为, 轮回, 回向, 运势, 运气, 关系, 离婚
Posted in VJ心灵诊断日志 | Comments (0)